北京藝術中心是大運河畔的“藝術宮殿”,其設計理念源于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,建筑外立面選取帆船為設計元素,形成動感活力的屋頂輪廓線。
良業(yè)打造的創(chuàng)意光影延續(xù)其理念,運用低碳節(jié)能技術,用光講好運河故事,凸顯建筑的韻律和文化藝術氣質,讓大運河的文化瑰寶星光耀眼。
數字科技點亮“文化糧倉”
運河文化在這片土地的根脈里滋養(yǎng)流淌:博物館與船帆、圖書館與銀杏葉、劇院與運河糧倉。如何用光呈現(xiàn)他們的關系和故事?良業(yè)項目團隊通過不斷研討和模擬,找到了“完美的答案”。
項目團隊通過內透光與建筑泛光相結合的照明手法,重點表現(xiàn)建筑的體量及形體關系,突出簡潔、大氣的夜空間。利用數字媒體技術產生戲劇化的效果,使建筑暖色光結合星星點點的效果猶如糧食灑在象征糧倉的建筑上,晶瑩剔透。又猶如陽光灑在運河河面上,呈現(xiàn)波光粼粼星星點點的效果,“文藝范”和“夢幻感”拉滿。
“不可能”中的“可能”
北京藝術中心工程外幕墻呈現(xiàn)“帷幕”造型,遠看靈動飄逸,近看內藏玄機。其由9種不同幕墻系統(tǒng)組合而成,總面積近12萬平方米,共計4134塊折疊鋁板,且每一塊都擁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。
對于建設者來說,美輪美奐的造型和獨特的光影創(chuàng)意也意味著更高的技術難度。但,良業(yè)讓每一份“唯一”都閃閃發(fā)光,匯聚為運河之畔的文化之光。31108個點光源、5500米頂面線槽燈、1200米線條燈……項目團隊采用“蜘蛛人”、高空作業(yè)車等方式進行輔助安裝,在配光中采用分時段、多模式、多場景控制,同步采用領域內前沿的智能控制系統(tǒng),確保工程照明的配光方案順利實施。項目團隊用一項項亮眼成績將那些看似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可能”。
如今,這些燈光與外幕墻的線條完美重合,勾畫出一道平滑的折線,仿佛一整塊舞臺幕布正被緩緩拉起,共同構成夜晚星光熠熠的音樂殿堂。